ID:2
热点频道: 投稿 / 课堂 / 热点 / 视频 / 战略 /

3月8日讯:两会进行时,中国经济未来走向备受关注。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在哪里,发展潜力有多大?经济发展道路上又有哪些关键改革需要破题?货币政策如何发力,流动性拐点在哪?股市、楼市未来走势如何,针对这些问题,券商中国记者专访了著名经济学家任泽平。

任泽平长期以来致力于践行“实战经济学”,2014年预测“5000点不是梦”“改革牛”“新5%比旧8%好”,2017年提出“新周期”,2019年初预测“否极泰来”,2020年初提出“新基建”。提出“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成为业内经典分析框架。

在2021年初,任泽平提出新观点“2021年关键词:通胀预期和流动性拐点”。

任泽平: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迎来黄金期!

任泽平: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迎来黄金期!

不追求经济高增长,更强调高质量发展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将GDP目标设定在6%以上,您有哪些看法?

任泽平:今年设定的经济目标较好实现,考虑到去年低基数,我们认为今年GDP增速可能达到9%左右。将经济增速目标设定在“6%以上”,基本处在潜在增速水平,考虑到去年低基数和全球复苏共振,相对较容易完成,表明不追求经济高增长,将重心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上。

中国经济已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将是未来五年的工作重点。报告点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含义,即“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从具体做法来看,一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幅增加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二是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是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量,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重要任务,统筹新兴产业布局,以精工细作提升中国制造品质。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从经济数据来看,一些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建筑业活动等多项反映经济运行指标出现下滑,但物价、原材料尤其是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上涨,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

任泽平:2020年底以来,由于供需缺口、全球复苏共振、全球低利率等,原油、铜、铁矿石等价格上涨,通胀预期开始抬头。2021年1季度之后经济正在告别经济复苏、通胀偏低、货币宽松的舒适区间,迎来经济边际放缓(可能韧性较强)、通胀预期抬头(可能幅度不高)、货币政策正常化、信用政策结构性收紧的周期阶段,属于经济周期的复苏到过热和滞涨的过渡期,广义流动性拐点正在到来。

总体来看,2021年,经济环比韧性较强,但面临全球疫情严重、小微企业困难、就业压力大等挑战。全球复苏共振,库存回补,出口、消费、制造业投资和补库存可能会部分对冲基建投资和房地产链条的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通胀整体温和。2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7.1%和58.5%,均处于近几年来较高水平。当前的物价上涨主要是国际大宗商品带动工业品价格环比上涨,与供需缺口较大、全球低利率、全球经济复苏共振等有关。2020年底以来,原油、铜、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环比大涨,通胀预期抬头,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信用政策结构性收紧。同时,猪周期向下拖累CPI,经济基本面和货币环境尚不足以支撑通胀大幅上涨。

我预计2021年物价温和上涨,经济基本面和货币环境不足以支撑通胀大幅上涨。这是中国流动性的周期性拐点而不是全球的,中国经济复苏领先于全球,美欧日由于深陷疫情,货币政策仍将保持宽松格局,导致中国和美欧日货币政策的分岔以及人民币升值压力。拜登上台的财政刺激计划和重回全球化,可能会推动美国经济复苏以及美元扭转颓势。

货币政策“慢转弯”,流动性将“不缺不溢”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有声音认为“中国经济好不好,关键看宏观政策宽松不宽松”,您认为是否正确?当前,经济复苏边际放缓,通胀预期抬升,站在流动性拐点上,宏观政策货币政策该如何应对?财政政策该如何发力?

任泽平: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这句话我认为不完全对。中国经济能否高质量发展,短期看财政、货币政策,熨平经济波动,长期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潜力释放。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全球经济体都走上了对货币政策依赖的路子,全球的供给侧改革进展缓慢。特别是在去年因疫情冲击导致的经济下行的环境中,一些大国经济体都过分依赖了货币政策,如美国无上限的QE,产生了很大的副作用,在长期供给侧改革没有推动之时,过度放水只会带来通胀和资产价格的泡沫,导致对实体经济的挤压,产生产业空心化的风险,和贫富差距的拉大。

把时间拉长看,过去20年,全球的收入分配占比失衡,贫富差距拉大,都和过分依赖货币政策有关。实际上,短期为了应对经济下行,使用货币政策的手段是应该的,但要解决一些长期的、结构性问题还得依赖供给侧改革的发力。

第二个问题,当下,中国货币当局表态“不急转弯”,事实上经济复苏的基础也不支撑货币金融政策的明显收紧,更多是货币政策正常化和结构性信用政策调整,即在收紧房地产融资、地方债融资和影子银行融资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基建、“三农”、科技创新、小微和民营企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

我们认为,2021年货币政策大概率继续保持稳健中性,流动性管理工具与金融监管政策相互配合,“不急转弯”但“慢转弯”,稳杠杆、防风险目标重要性上升,降成本、稳增长目标重要性下降。

2021年,货币政策大概率继续稳健中性的主基调,总量来看,货币层面,资金面维持紧平衡状态,流动性“不缺不溢”、“合理适度”,量缩价平,信用层面,信用扩张周期进入下行阶段,2021年社融、M2、信贷增速逐步回落。事实上,伴随2020年5月以来货币政策回归常态,DR007中枢抬升,2020年11月社融增速见顶,流动性拐点已经出现。

结构来看,结构性宽松和收紧并存。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新基建、绿色发展、“三农”、科技创新、小微和民营企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会议提出“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普惠金融力度,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贷款增长30%以上”。另一方面,从审慎管理房地产融资、地方债、影子银行等三大方向结构性收紧金融信用政策。

同时,金融监管或将成为2021年重要的政策主线之一,稳杠杆、防风险。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双支柱体系下,流动性管理工具与金融监管政策相互配合,实现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将金融创新纳入审慎监管,合理控制杠杆,反对不正当竞争,加强用户隐私保护,平台经济商业模式面临大调整。

在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相比去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的提法更加克制、回归中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向潜在增速修复,逆周期政策逐步退出,财政政策回归常态。

广义赤字来看,今年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拟安排3.65万亿元,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相比去年3.6%的赤字率+3.75万亿元专项债+1万亿元特别国债的组合,财政扩张力度减弱,但赤字率仍保持在3%以上,体现出政策的连续性,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仍是财政支持的主体。

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过去几年,尤其是供给侧改革推出以来,国内外对中国经济前景争论较大,悲观的论调“离场论”“洗洗睡”也有,但是您提出“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为什么您是乐观派?

任泽平: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指的是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中国有全球最大的统一市场(14亿人口),有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4亿人群);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距离发达国家仍有约20个百分点的空间,潜力大;中国的劳动力资源近9亿人,就业人员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总量约2亿,每年大学毕业生有800万,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中国的新经济迅速崛起,中美独角兽数量全球领先;中国GDP潜在增速5%以上,是美国的2倍;新一轮改革开放将开启新周期,释放巨大活力。但也同时面临挑战,中美贸易摩擦具有长期性和日益严峻性;渐行渐近的人口危机来临;必须重新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的积极性。这些都需要改革的方式来解决,释放新潜力新活力新经济。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去年以来,股市和部分城市的房价出现了上涨,您如何预测今年股市和楼市的走向?

任泽平:先来说说股市,如果要给这轮牛市起一个名字,我觉得是“改革牛”,准确的说是由于注册制改革、鼓励创新、加大对外开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落地攻坚带来的改革红利牛市,而2014-2015年的“改革牛”是改革预期带来的。

从短期看,2021年的关键词是通胀预期和流动性拐点,将带来新变化。

从更长期的视角来看,中国在抗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攻坚战、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等展现的强大体制优势和经济韧性,尤其在面对前几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坚持更大力度更大勇气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坚持了市场化的正确方向,把握住了历史的航道,成功化危为机。

我们维持“中国经济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的长期判断。

至于楼市,我们提出了业内广为流行的分析框架,即“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中国的楼市走向在未来将逐步分化,这和人口流向密切相关,人口向都市圈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集聚,三四线城市的人口则外迁流出,一二线的高房价和三四线的高库存并存。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今年以来,部分一线城市房价上涨,住建部和各地政府推出了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坚决遏制投机炒房,您认为要建立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任泽平: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高房价、高杠杆风险等问题,住房制度改革亟待破题,关键就是八个字“人地挂钩、金融稳定”,这八字改革方针能够真正长治久安地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一方面,人随产业走,区域间土地需求不均衡是客观规律,解决之道是人地挂钩,以实现供求平衡,目前“限购、限价、限贷、限离”等行政限制手段只是权宜之计、不解决供求失衡的根本问题。推行新增常住人口与土地供应挂钩,人口流入的城市群都市圈要加大建设用地供应,人口流出的区域要减少土地供应;在城市间,要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完善跨区域耕地占补平衡与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否则将导致人口净流入地区土地供不应求和人口净流出地区土地供过于求共存的结构性失衡;在城市内部,将产业用地与住宅用地配套供应,从根本上促进职住平衡,避免“睡城”现象,化解潮汐交通压力。

在用地规划方面,优化城市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结构。完善城市规划,指导土地供应。依据城市人口、居住、环境等要素,合理编制城市规划,用以指导城市开发建设活动的实施,对城市更新改造、生态园林建设、完整社区缔造、基础设施建设等做出统筹安排。城镇建设用地的指标与空间布局,要与城市规划相衔接。改革土地招拍挂制度,土地不能唯价高者得。目前中国已有多个城市在调整和创新土地出让方式,如“限房价、竞地价”“限地价、竞房价”“限地价、竞配建”等方式,甚至还有“平均价者得”规则,尝试打破土地价高者得的困境。

本文标题:任泽平: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 热点
本文地址:www.luolss777/mingjia/redian/10814.html

相关阅读

本文任泽平: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由777股票学习网(luolss777.com)首发,欢迎转载,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777股票学习网(www.luolss777.com)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 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 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 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或致函告之 ,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关注财经365公众号(caijing365wz),获取最优质的财经报道!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
看手机移动端,随时随地看 股票 新闻